第四屆智慧灌溉大會在昆山舉行——數智賦能共繪農業節水新圖景
日期:2025-10-30 09:27:04
10月26日至27日,以“發展智慧灌溉 數智賦能農業節水”為主題的第四屆智慧灌溉大會在江蘇昆山舉行。大會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田灌溉研究所、國家灌溉農業綠色發展聯盟聯合主辦,蘇州中農院華東農業科技中心、蘇州馭水智慧農業有限公司協辦,匯聚了國家灌排企業、科研院所、灌區管理部門及政府農業管理部門的代表,通過技術研討、成果展示、實地觀摩等形式,共探智慧灌溉發展路徑,共繪農業節水新圖景。
破解水資源約束,錨定智慧灌溉發展方向
近年來,我國智慧灌溉行業加速發展,在技術研發、設備推廣、應用規模上均實現突破。據統計,2024年我國節水灌溉工程面積達6.38億畝,較“十三五”末提高12.5%,滴灌、微噴灌面積突破1億畝,耕地灌溉畝均用水量降至342立方米,智慧灌溉技術在主要糧食產區和經濟作物種植區的普及率明顯提升。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強調要加強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當前,我國農業正處于從“拼資源、拼投入”傳統模式向“靠科技、靠創新”現代化路徑轉型的關鍵階段。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已提升至0.580,但與發達國家0.7以上的水平仍有差距。與此同時,極端天氣多發頻發、水資源剛性約束趨緊,“用更少的水種出更多更好的糧”成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答題”。在此背景下,本屆大會承載著科研與產業對接、區域動能注入、行業方向引領等核心使命,為智慧灌溉行業發展錨定清晰坐標。
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劉現武在開幕致辭中指出,中國農業科學院從國家戰略層面為智慧灌溉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強化智能農機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爭未來兩年突破3-5項國際領先水平的原創成果;建設智慧灌溉技術熟化基地,推動技術裝備從實驗室走向田間;開設智慧農業研修班,培養懂農業生產、通數字技術的復合型人才。
灌溉所所長王景雷介紹,灌溉所已圍繞“安全供水、精準控水、高效用水”進行智慧灌溉科技創新多維布局,在科研基礎設施方面,謀劃建設全國農業水效網,為農業水資源管理提供核心支撐;在關鍵技術裝備上,融合物聯網、人工智能與多年科研成果積極研發灌溉智能體,推動灌溉管理從“經驗驅動”向“數據驅動”轉變;在協同創新上,牽頭組建國家灌溉農業綠色發展聯盟,整合產學研用資源加速成果轉化,從全產業鏈出發推動農業節水增效、保障糧食安全。
昆山市農業農村局黨委委員、副局長高文偉表示,昆山始終堅持農業現代化與工業化、城鎮化協同推進,將智慧灌溉作為破解“人多地少水緊”矛盾的關鍵抓手。下一步,要規劃建設智慧灌溉產業園區,聚焦智能設備制造、大數據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動能;深化與中國農科院、中國水科院等科研機構的合作,打造農業高層次人才集聚地,力爭成為長三角現代農業發展的標桿。
多學科融合驅動,破解行業發展瓶頸
“智慧灌溉不是單純的技術設備升級,而是要突破農業水循環、作物生理響應、環境動態變化和系統協同調控多環節的基礎理論瓶頸。”王景雷在大會學術報告會上的觀點,道出了當前智慧灌溉行業發展的核心方向——多學科深度融合。本次大會特設的學術報告會環節,多位專家學者圍繞這一方向展開深入探討,為行業難題提供解決方案。
中國工程院院士、新疆農墾科學院研究員尹飛虎深耕北方灌區研究多年,他在報告中直指北方灌溉技術痛點。通過對11個省區、18個灌區的調研,尹飛虎團隊發現北方地區存在水資源總量占比低、農業用水占比高、水土資源匹配度差等問題,且灌區規劃設計不到位、工程建設適配技術到位率低、設施老化管理經費不足等問題突出。針對這些痛點,他提出加強水資源優化配置、加大國家財政投入、強化水利科技攻關等建議,并特別強調要推動水肥一體化技術推廣,完善相關標準體系,解決“一張圖紙走天下”的同質化問題。
在具體作物技術應用層面,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首席科學家謝瑞芝帶來的“玉米密植精準調控高產技術”頗具代表性。該技術以滴灌水肥一體化為基礎,融合農藝、農機與農業工程,通過“合理密植、水肥一體化、精準調控”三大核心手段,實現玉米單產大幅提升。在新疆奇臺,該技術創造了玉米畝產1663.25公斤的紀錄;在東北通遼,采用淺埋滴灌模式后,百萬畝玉米田畝產突破1000公斤。
水利工程與智能技術的結合則是智慧灌溉的另一重要突破口。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利研究所所長張寶忠團隊聚焦灌區智能高效輸配水技術,研發出雷達水位計、無線開放式超聲波流量計、無底短河道量水槽等核心產品,解決了寬淺渠道量測難、設備安裝復雜等問題。在河北石津灌區的示范應用中,這些技術實現了渠道流量監測精度在4%以內、閘門調節時間控制在兩分鐘以內,在2024年上半年重度干旱時,有效保障了作物適時適量供水。
武漢大學教授史良勝將人工智能與水稻種植深度融合,研發出“水稻智腦”系統。該系統通過構建“衛星+基站+手機”的立體感知網絡,在湖北省10個水稻重點種植縣實現日尺度、10米空間分辨率的農情監測,并結合數字孿生模型與深度強化學習,為水稻水肥管理提供精準決策。灌溉所研究員陳震分享“多特征融合和智能管控的精準灌溉技術與裝備”成果,通過融合多源數據、輕量化算法并與智能裝備聯動,有效破解傳統灌溉資源利用效率偏低的難題。
當前,智慧灌溉正朝著可持續、規模化及多學科深度融合方向發展。王景雷指出,以問題為導向的跨學科協同、數據驅動的精準化發展,是理論與實踐的深度結合,不僅能推動突破行業瓶頸,也為后續智慧灌溉技術規模化應用、筑牢行業高質量發展根基提供核心指引。
場景化精準適配,推動技術規模化應用
大會成果發布與項目路演環節,一批聚焦不同應用場景的智慧灌溉技術成果集中亮相,展現出“從通用型技術供給轉向場景化精準適配”的行業趨勢。這些成果覆蓋溫室、大田、稻田等多場景,既有針對設施農業的“基于智能測控與數據融合的溫室水肥一體化智能調控裝備”,也有服務大田作物的“天穹 AI 大田農業數字化中心”“土壤墑情及灌溉需求預測技術”,還有適配稻田的“稻田精準智能控灌系統”,為不同地域、不同作物的灌溉需求提供定制化解決方案。
企業與科研團隊還針對技術落地痛點推出創新產品。例如,“移動式灌溉首部系統”解決了小型農戶灌溉設備投入高、移動不便的問題;“智能水肥一體化設備”則通過輕量化算法與智能裝備聯動,有效提升資源利用效率。
作為大會舉辦地,昆山憑借“江南水鄉”的生態稟賦與“敢為人先”的創新基因,成為智慧灌溉實踐的鮮活樣板。截至2024年年底,昆山已建成高標準農田11.55萬畝,通過智慧灌溉改造的農田每畝年均節水20%以上,節省人工成本150元,綜合效益提升超200元。陸家未來智慧田園更是集中展現智慧灌溉技術從實驗室走向田間的實際成效——3800多畝田野上,30多個智能監測設備組成“感知網絡”,土壤墑情儀實時捕捉水分變化,無人機配合北斗導航實現精準施肥,4名技術人員通過“智慧大腦”即可管控千畝良田,去年這里的小麥高產攻關田還創下畝產641.1公斤的江南麥區新紀錄。
從行業發展趨勢來看,智慧灌溉技術正從單一設備改進邁入系統性技術重構階段,從科學研究向規模化落地應用目標加速邁進。“智慧灌溉技術成果從通用型技術供給轉向場景化精準適配,應用范圍也從設施農業中的高附加值作物延伸至大田主糧作物。”王景雷指出,隨著數字技術與農業節水實踐的深度融合,智慧灌溉將持續發力,讓每寸耕地用上“及時水、高效水、生態水”,為我國農業現代化筑牢水安全根基。
文章轉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必刪
聯系我們
全國服務熱線
18380160036
公司:成都本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匯源智能產業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