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崗村打造高標準農田升級版:“崗地”變“良田”種出“高產糧”
日期:2025-07-21 09:25:54
盛夏七月,萬物競秀。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小崗村內,濃綠的稻浪隨風起伏,噴灑農藥的無人機穿梭其間,遙感數據實時傳回控制中心。這片曾經點燃中國農村改革火苗的土地上,正書寫著新時代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答卷。
不遠處,工人們正在緊鑼密鼓地鋪設3.6公里的排灌渠道,安裝197套智能閘門和20套土壤墑情儀——這是小崗村4300畝高標準農田數字化改造項目的施工現場。“我們今年加大資金投入,依托物聯網感知設備和智慧農場管理平臺,打造‘小崗糧倉’高效農業示范區。”鳳陽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李錦柱介紹道。
敢為人先,改革基因激活農田建設新動能
作為中國農村改革主要發源地,小崗村始終以“敢為人先”的精神破解發展難題。面對傳統農田“小、散、亂”導致的生產效率低下問題,村“兩委”帶領村民,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以前靠天吃飯,收成不穩定。如今高標準農田建好了,溝渠相連、田塊成方,旱能澆澇能排!大型農機好耕種,省工又省力,穩產又增產,規模經營效益高,現在種地心里踏實多了。”小崗村種糧大戶程夕兵作為直接受益者感受最深刻。他一共流轉了1000多畝土地,其中一半以上都是高標準農田。“小崗村南北土地落差達數十米,以前坑坑洼洼,旱澇難治,沒辦法實施機械化。現在有了高標準農田,所有的農事田管都可以實現全程機械化、省時省力,大大降低了種植成本。”程夕兵說。
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周群之告訴記者,在項目設計階段充分調研,聚焦農業生產實際需求,進行精準設計。在項目建設過程中,我們積極配合縣主管部門狠抓監督管理,嚴把工程質量關,結合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把高標準農田建設納入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集中整治重要內容。通過“小田變大田、碎田變整田”的改造,項目區新增耕地面積50多畝、新增種植面積200余畝,全村農田基本實現“田成方、路成網、溝相通、渠相連”。
引蓄結合,打通農田“水命脈”
小崗村地處江淮分水嶺丘陵崗地,用水留水難問題一直是限制當地農業發展的“瓶頸”。近年來,鳳陽縣以破解崗地缺水問題為核心,精準施策,統籌推進水利工程建設與高標準農田項目深度融合。一方面,聚焦水源保障,大力推進“引淮潤崗”“引水上崗”等水利工程建設,著力解決“引水難”問題,通過新建和改造提水泵站、輸水干渠,將淮河和燃燈水庫水源遠距離、高效率地引至崗地,成功構建起“河流水+水庫水”的“雙水源保障”體系。另一方面,在高標準農田建設過程中,同步配套完善“留水”體系,開展塘壩清淤擴容和溝渠硬化防滲工程,提升區域蓄水保水能力,減少滲漏損失;鋪設現代化輸配水管網、智能泵站和田間高效節水灌溉設施,將水利工程的“主動脈”與農田的“毛細血管”精密連接,打造“雙水源保障+智能灌溉”一體化系統。
這種“源頭引、線上通、智能控、田間節”的全鏈條協同建設模式,不僅確保了大水源能引得上、引得到,更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實現了水的精準計量、按需調度和高效利用,變“大水漫灌”為“精打細算”,顯著提升了水資源利用效率,徹底解決了困擾小崗村農業生產千年的干旱缺水難題,保障了高標準農田旱澇保收、穩產高產。
數字賦能,農田裝上“智慧大腦”
崗地變良田是第一步,種糧的其他配套設施同樣要跟上。小崗村還建設了村級農業綜合服務中心,集農機大院、育秧工廠、烘干中心和農業物聯網監測平臺于一體,形成覆蓋耕、種、管、收全鏈條的科技支撐體系。在“小崗糧倉”高效農業示范區物聯網控制室,顯示大屏幕實時呈現著稻田的每一個細節。病蟲害預報、土壤溫濕度、PH值、氣象數據在屏幕上一目了然。
2024年8月,鳳陽縣農業農村局啟動了小崗村4300畝高標準農田數字化改造項目,建設內容包括布設智能氣象站1臺、智能蟲情測報燈1臺、田間觀測站1項、土壤墑情儀20套、水位儀20套以及苗情監測攝像頭8套。
“一部手機就能管理千畝良田。”中化農業小崗公司負責人夏文文告訴記者,“現在打開MAP智農APP。基于數字地塊、GIS 遙感、智能水肥、精準氣象、物聯設備、AI 大數據分析構建‘耕—種—管—收’全過程數智技術服務體系。實現農情高效監測、農田智慧管理。數字賦農,使農業生產從經驗種田轉向科學種田。”
提質增效,產能效益雙提升
高標準農田建成后,小崗村農作物耕種收機械化率大幅提高,每畝土地平均節本增收100元以上,全村承包土地流轉經營率達75%,糧食生產能力實現質的飛躍,2024年,全村糧食產量達到1.12萬噸,創歷史新高。
“建設高標準農田,是鞏固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舉措”,鳳陽縣農業農村局局長馬軍說,“小崗村的實踐正是印證了這一點,通過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五良’集成融合,糧食單產持續提升”。
2024年中央和地方對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大資金投入,這為小崗村等糧食主產區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提供了堅實保障。如今,小崗村正在謀劃實施“引淮潤崗”二期工程,計劃將淮河水灌溉面積擴大至3萬畝,為小崗片區糧食生產提供堅實的水利保障。
從1978年“包產到戶”解決溫飽問題,到如今糧食年產量始終穩定在1萬噸以上,村集體經濟收入1480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65萬元,小崗村這片土地始終肩負著為國家糧食安全探路的使命。七月流火,小崗村高標準農田的水稻長勢正旺,物聯網設備靜靜記錄著土壤數據,智能閘門精準調節水流,新鋪設的渠道延伸向遠方。在這里,農田已不僅是生產的場所,更是科技賦能、機制創新的試驗場。
文章轉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必刪
聯系我們
全國服務熱線
18380160036
公司:成都本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匯源智能產業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