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糧倉遇上高科技——黑土地上的新農人有了“新耕法”
日期:2025-09-03 09:25:18
一個種子從繁育到推向市場,要多久?李艷欣的答案是:至少10年。
8月25日,記者參加“強化農業農村科技創新,推動鄉村現代產業提質增效”主題采訪時,在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樺川縣見到了李艷欣。作為一家種業公司的負責人,她向記者分享了育種經驗:每天早6點和晚6點,她都要去地里看秧苗長得怎么樣?!叭绻裉旃物L了,我要去看有沒有倒的。如果有倒的,那么這個品種在抗倒性上就會被篩下去。”
“在反復篩選測試中,一個品種才應運而生?!崩钇G欣說,育種的過程就像考試選拔人才一樣,“100多個孩子里能優中選優出來的,一定是出類拔萃的,肯定是各方面都好,不可能數學好、語文不好。”
李艷欣計劃將時下火熱的AI引入育種中,加快速度找到優質種子基因,減少田間試驗成本。采訪中,記者發現,在這片黑土地上,不光育種越來越有“科技范兒”,田間管理、農產品深加工同樣也有科技力量加持?,F代農業正加速擁抱新技術。
“面朝黃土”變成“面向屏幕”
8月25日,在樺川縣一塊稻田旁,樺川縣玉成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總經理趙德山,向記者介紹了矗立在地頭的白色機器——全自動孢子捕捉分析儀。
在他看來,莊稼就像人一樣,也會“感冒生病”。這些病是由一種叫“孢子”的東西引起的。這個分析儀可以捕捉孢子、分析病菌,還能提前預警。
為了全面掌控這些信息,趙德山帶記者離開稻田,來到一處辦公樓。這里的一塊大屏,匯總了土地實時情況。
記者在上面看到了土壤溫度、濕度、pH值、含氮量等多項數據。獲取這些數據依賴地里安裝的各類傳感器?!斑@就是科技的力量?!壁w德山說。
8月27日,在佳木斯市富錦市萬畝水稻公園,記者也看到了一塊大屏。它集成了智能灌溉、秸稈焚燒監測、作物分析、黑土地保護等各類農業數據。
富錦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張羽介紹,他們2015年開始大范圍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2021年又對相關系統、設備進行升級。根據傳感器等設備的安裝情況,部分功能實現了全市覆蓋,比如測土配方。部分功能實現了區域性覆蓋,比如蟲害自動化識別。
張羽著重介紹了蟲害自動化識別。他們搭建的相關系統,已經實現“蟲臉識別”。“一個蟲子是二化螟,還是稻螟蛉,(系統)可以實時監控?!毕x子數量達到一定標準,農業專家會分析并給出管理意見,最大程度實現精準防控。
張羽還介紹了他們引入的遙感功能。該功能一方面用來識別作物種植面積,另一方面為各類補貼精準發放提供數據支撐。
“現在全市哪個村大豆、玉米、水稻(種植)面積是多少、哪塊地是什么作物,一目了然。不僅今年能查,5年之后,我還能查到這塊地(種的)是啥,保障國家補貼資金合理有效(發放)?!彼f。
除了大屏,富錦還有“小屏”——農業部門開發的一款手機App。用張羽的話說,“要打通農業信息到農戶的‘最后一公里’”。
記者在該App界面看到,上面有農藥登記查詢、肥料登記查詢、屬地病蟲檔案等模塊,還滾動播放農作物病蟲情報。據悉,從年初到現在,這款App已經下載了兩萬多次。
農閑時,大家喜歡刷短視頻。富錦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為了迎合大家喜好,在快手平臺也開通了官方賬號,更新病蟲害防治知識、大豆播種注意事項等。該賬號已有近6000個粉絲。
提高產量,降低化肥用量
在作物生長過程中,不僅要防治病蟲害,還要及時灌溉和施肥。如何在提高產量的基礎上,降低化肥用量,成為黑土地保護的一道必答題。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近年來,黑龍江多地正在探索推行水肥一體化技術。通俗來講,這項技術就是灌溉和施肥同時進行,將肥料溶解在水中,通過管道系統(如滴灌),在澆水的同時,將肥料精準、均勻地輸送到作物根部。這項技術能減少化肥用量,還能提高單產。
8月26日,記者來到佳木斯市湯原縣香蘭鎮大有村大豆單產提升示范基地。據大有村黨支部書記李泉霖介紹,村里一片約200畝的試驗田是今年才開始試驗水肥一體化技術的。
記者觀察兩株大豆秧苗——一株采用了水肥一體化技術,另一株沒有,能直觀了解這種技術給大豆秧苗帶來的變化。
首先在高度上,前者比后者高30-40厘米;其次在粗度上,前者明顯粗于后者,且根系更加發達;最后在豆莢飽滿程度上,前者不僅豆莢數量多,而且用手觸摸感覺更加緊實、飽滿,秧苗頂部的豆莢同樣飽滿,這是后者達不到的效果。此外,采用水肥一體化技術種植的大豆秧苗株距更小,單位面積內的秧苗更多。
李泉霖對目前的大豆長勢很滿意。這位種地“老把式”說,以往一坰地黃豆(15畝)能產6000多斤,“現在我保守估計一坰地能打8000斤?!?/p>
產量預計能提升的同時,化肥用量則在下降?!耙郧耙粓s地用5袋,就是500斤,今年用了300斤?!崩钊卣f。
李泉霖說,使用這項新技術不會增加成本,主供水管道的使用壽命是2-3年,分管道為1年,“一坰地的成本大概500元”。他坦言,與單產提高帶來的收益比,這點錢花得值。
在富錦市采訪時,記者看到,這里也在試驗水肥一體化技術。富錦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張明秀坦言,農業技術的推廣不能一蹴而就,要經過漫長試驗,積累豐富經驗后才能推廣。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張明秀逐漸發現了一些可以改進的地方。首先需要解決的就是水溫問題。盛夏時節,地下水溫度較低,如果直接輸送到地里,會刺激作物根部,“我們計劃建一個曬水池,等水溫上來后再往地里(輸送)?!?/p>
她還發現,大豆生長的不同階段應該用不同的肥料。精準施肥不但節省肥料,還能提高產量。
利用水肥一體化技術,作物高度和種植密度都增加了,如何解決通風和倒伏問題?在一片利用該技術的玉米地,張明秀向記者解釋,可以采用化學調控措施降低株高,也就是噴灑一定的化學藥劑。這樣,就可以讓作物不“瘋長”。
為了解決通風問題,大家探索出改變壟與壟間距的辦法。記者在玉米地看到,壟與壟間距以40厘米和80厘米交替排列,以保證通風。
記者不僅看到了科技給種田帶來的變化,還看到了農產品深加工的潛在市場價值。
有的公司利用大米生產中產生的米皮和米胚制作稻米油,使用這種油能最大程度還原食品本來的味道;有的利用玉米淀粉提取生產支鏈氨基酸肽等功能食品,這是運動達人的最愛。在富錦一個產業園區,這類企業集聚在一起,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鏈。
文章轉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必刪
聯系我們
全國服務熱線
18380160036
公司:成都本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匯源智能產業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