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佳木斯:科技助“農”有實招
日期:2025-09-09 09:33:23
在黑龍江省佳木斯市富錦市萬畝水稻科技示范園內,連片的金黃色水稻田如波浪般起伏,沉甸甸的稻穗壓彎了稻稈,巨幅色彩鮮艷的稻田畫鑲嵌在金黃色的稻田間,一片豐收的景象。
近日,記者深入佳木斯市田間地頭、企業車間、合作社基地,見證這座農業大市如何以科技創新激活黑土地潛能,走出了一條產業興、農民富、鄉村美的振興之路。
“智慧種田”告別“看天吃飯”,種地更科學
在佳木斯,科技創新早已不是實驗室里的“高精尖”,而是扎根田間地頭的“好幫手”,成為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推動傳統農業向智慧農業加速轉型。
富錦市萬畝水稻科技示范園,為“智慧種田”提供范例。示范園內建設了農業信息服務中心,深度融合“互聯網+農業”,將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用于生產全流程。從種子催芽溫濕度調控、育秧大棚環境調節,到節水灌溉調度、氣象推送,再到長勢分析、病蟲害預警,每一個生產環節都依托技術實現科學分析與精準指導,實現農業生產“全程智能化”,讓種植更精準、更高效。
除萬畝水稻科技示范園外,樺川縣玉成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無人智慧農場同樣亮點十足。合作社建成24個“互聯網+農業”數據采集點,51套傳感器24小時不間斷監測作物長勢、土壤墑情與病蟲害趨勢,所有農機均安裝北斗導航系統,管理人員在智能終端即可遠程操控農機作業,實現耕種管收全程自動化。“過去種地靠經驗,施肥憑感覺,現在靠數據說話。”合作社理事長趙德山指著監控大屏說。
富錦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試驗站的大豆田,盡顯“智慧種地”成效。連片豆田郁郁蔥蔥,豆稈粗壯、豆莢多且飽滿,長勢喜人。富錦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試驗站示范場場長劉峰池蹲下身,撥開豆葉指著根系周圍的滴灌帶說:“今年我們在430畝大豆田推行大壟密植模式,配套水肥一體化技術,不管遇到什么干旱天氣,都能及時補水、精準控肥。關鍵期還能按需求調配氮磷鉀比例,將養分直接輸送到每一株大豆根部,避免浪費又滿足營養需求。經初步測算,這片示范田的大豆畝產比傳統種植最少增產140斤。”
“有了新技術的加成,農民種地的積極性明顯提高了,種得好就能多收多掙。”富錦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張明秀說,如今富錦市每個村屯都配備了專職農技指導員,科技人員還通過快手、微信等平臺,定期發布農技指導視頻、遠程解答種植難題,構建起“線上+線下”全方位的農技服務網絡,讓科技力量真正走進田間、服務農戶。
土地托管搞規模經營,農戶省心又增收
“播種期買種子化肥跑斷腿,秋收時還得請人幫忙,一年忙到頭剩不下幾個錢。現在把地交給合作社托管,從種到收全不用管,省事又省心。”富錦市新超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聯社理事長周剛的話,道出了眾多農戶的心聲。
新超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聯社在富錦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支持下,積極試點無膜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采用“統一管理、全程托管”的服務模式,讓農戶共享規模化種植的紅利。去年,聯社依托該技術種植3000多畝玉米,不僅使肥料利用率提高30%以上,還實現畝均增產200多斤,總增產超60萬斤。目前,合作社的托管土地已輻射三個鄉鎮的十幾個村屯,帶動300余戶農民增收,讓小農戶穩穩搭上了現代化農業發展的快車。
“我們構建‘市-鎮-村’三級聯動機制,從托管政策制定到田間技術指導全程保駕護航,就是要打破土地碎片化種植的瓶頸,讓農戶也能享受到規模化經營帶來的成本降低、效率提升、收益增加等優勢。”佳木斯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宋鵬程介紹,目前全市已建成115個適度規模經營示范村,200畝以上規模經營面積達597萬畝,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面積達924萬畝,占全市糧食種植面積的近五成,規模化經營已成為佳木斯農業發展的主流趨勢。
土地托管不僅激活了農業生產力,更讓村集體經濟“強”了起來。以向陽川鎮友誼村為例,2021年至2024年,該村通過持續推進土地托管服務,在帶動農戶穩定增收的同時,四年間累計為村集體創收近300萬元。這些資金為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提升以及特色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資金支撐,形成了“農戶增收、集體壯大”的雙贏格局,讓鄉村振興的根基更加牢固。
從賣原糧到全鏈條,農產品能賣更好價
佳木斯特色產業的崛起與產業鏈的延伸,讓農產品實現從原糧到高附加值產品的蛻變,推動農業價值鏈條不斷升級,為農民增收開辟更多新路徑。
湯原縣伏勝村的“稻蟹共生”基地,是生態種植與效益提升結合的代表。螃蟹以稻田雜草、害蟲為食,減少農藥使用,排泄物還能為水稻供肥,實現“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秋季稻田既能產優質水稻,又能收獲鮮活螃蟹,綜合效益比單種水稻大幅增加。基地還帶動多戶脫貧戶與一般農戶就近務工,幫助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增收,拓寬了致富渠道。
在農產品加工方面,樺川縣付士米業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金黃的稻谷,經過清理、礱谷、碾米等工序蛻變為潔白的大米,而以往常被當作飼料的米糠,經過預處理去除雜質、低溫油浸出提取毛油、精煉提純去除有害物質、脫蠟改善口感等多道精細工序,最終轉化為清亮透明的稻米油。
“現在我們打通‘稻谷-大米-米糠-稻米油’的全產業鏈。”公司副總經理陶建峰拿起一瓶包裝精美的稻米油,向記者介紹產業升級帶來的變化。2024年實現年稻米加工量4.2萬噸,同步消化4萬噸米糠,年產稻米油7200噸,主要銷往廣州、上海、深圳、昆明等50個城市,深受消費者青睞。
在產業融合方面,佳木斯市推動農業與文旅、餐飲等產業深度聯動,打造多元化發展模式。黑龍江大錦農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在北京開設“生態食府”,所有食材均源自公司自有種植養殖基地,從田間到餐桌全程可控,為消費者打造綠色、健康的美食體驗,讓佳木斯的優質農產品走進大城市的餐桌;糧都華鵝獅頭鵝養殖場則創新性地建設鵝文化展廳、生態觀光長廊,將養殖產業與文旅體驗相結合,形成“養殖+餐飲+文旅”的立體發展模式,既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又增加了產業收益。
“我們通過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優化供應鏈,不斷推動農業從賣原料到全鏈條發展。”佳木斯市副市長竇鵬輝表示。從科技賦能種養,到裝備升級提效,再到加工融合增值,佳木斯市以農業農村科技創新為紐帶,將鄉村現代產業發展的各個環節緊密串聯。如今,這片肥沃的黑土地上,糧食安全更有保障,特色產業更具活力,農戶的生活也越來越富足。
文章轉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必刪
聯系我們
全國服務熱線
18380160036
公司:成都本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匯源智能產業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