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區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楊凌答卷”
日期:2025-07-25 09:26:20
前不久,農業農村部發布2025年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公告,全國153個小麥新品種通過國審,其中楊凌選育的品種達16個,占比10.46%,創歷史新高。僅2021年以來,楊凌就有507個植物新品種通過審定登記,其中國審主要農作物新品種72個。這份亮眼的成績單,讓楊凌“種業硅谷”“現代農業‘國家隊’”的地位更加堅實。
作為我國首個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楊凌示范區依托省部共建和區校融合優勢,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駐區單位深化協同創新,通過350余個農業科技示范推廣基地,將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推向全國,為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描繪了一幅“新藍圖”。
科技創新 筑牢“三農”發展根基
七月初,走進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青海育種基地,千畝油菜田花香四溢,基地研究員董育紅望著自己培育的“秦雜油101”“秦優908”在高原上的優異表現,心里頗為滿意。
董育紅介紹,近幾年,“秦雜油101”“秦優908”在青海湟中區開展油菜制種工作以來,推廣成效顯著。目前,兩個品種制種面積均穩定在五百畝左右,預計可推廣種植油菜20余萬畝。
據悉,2018年至今,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共育成品種47個,成功轉讓36個,累計推廣面積3500萬畝,新增經濟效益35億元,形成“育成一個、轉化一個、走俏一個”成果轉化格局,樹立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新典范。
在楊凌示范區,像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一樣的科研單位不在少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陜西農林職業技術大學等一批科研高校及院所,致力于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培育、研發、推廣,農作物新品種持續不斷在祖國大地開花結果,甚至還走出了國門,在國際農田上生根發芽。
作為科技創新高地,楊凌在新品種培育、核心技術攻關與成果轉化上屢破難關,育出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頂級種用藏羊、含油量66%的油菜種質以及小麥條銹病基因編輯技術獲突破。通過350余個農業科技示范推廣基地,輻射全國23省區及上合組織國家,示范面積1.2億畝,年效益超300億元,其中小麥病害防治技術使發病面積降50%。
如今,楊凌憑借中國(旱區)“種業硅谷”的地位,建立了生物育種體系,連續3年每年新增1家國家級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8項創新案例全國推廣,帶動進出口貿易年均增長20%以上,用科技成果書寫現代農業的“楊凌答卷”。
展會“引擎”激活現代農業新動能
從農高會、雙交會到畜博會、農機展等,如今的楊凌“農科城”以舉辦系列農科展會為引擎,助推資源共享、技術交流與商貿合作,為打造旱區農業新質生產力策源地、支撐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
提及“農科展會”帶來的“磁吸效應”,沒有哪家單位能比企業更有發言權。前不久,“走出楊凌看示范”采訪團分別走進山西晉龍集團有機肥公司以及甘肅亞盛集團。作為連續9年通過農高會“搭橋”展示,晉龍集團系列有機肥產品已銷往國內晉、陜、豫、隴、蒙、冀等十多個省區市,已然成為涉農企業里的標桿。
同樣,對于甘肅亞盛集團來說,雖然參加楊凌農高會的次數不算很多,但是農高會發揮的“磁吸效應”卻格外明顯。在第31屆楊凌農高會上,亞盛集團現場簽訂幾百萬的合作訂單,同時依托農高會,后續還對接聯系了不少合作伙伴。
如今的“農高會”不同往昔,已然成為資源的聚集地,對接交流的優質平臺,每年像晉龍集團、亞盛集團一樣受益的企業不在少數,從“產品展示銷售”到“客源的洽談對接”,從“新品種新技術的獲取”到“新理念新思想的學習”……農高會真正成為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金橋梁”。
作為核心平臺,楊凌農高會歷經31年發展,獲“農業奧林匹克”美譽,是UFI認證展會、中國5A級農業綜合展會,品牌價值達871.19億元。累計吸引3500余萬名客商群眾參會,推動1.2萬項科技成果落地田間,促成投資交易額超1萬億元,成為農業科技推廣與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其不僅為企業搭建橋梁,更成為新品種、新技術、新理念的交流平臺。
除農高會外,楊凌系列展會各具特色,連續舉辦17屆的西部農資苗木交易會(雙交會),吸引25省區3000余家企業參展,展示1.7萬項成果,今年更增設鄉村CEO培育、智慧農業田間展區等亮點;今年首次舉辦的西部農業機械裝備展覽會,匯聚近200家企業,展示全程機械化產品,呈現智能綠色農機盛宴;還有畜博會等活動,共同構成“農科城”品牌矩陣。
構建“新基地”讓國際交流合作更堅實
海外園區建設、開展援外培訓、舉辦國際會議……作為楊凌對外交流合作的重要舉措,如今,在上合組織農業技術交流培訓示范基地的賦能下,楊凌的國際合作步伐走得更加堅實。
近年來,楊凌成功舉辦上海合作組織減貧和可持續發展論壇楊凌分論壇、中國—中亞農業部長會議等20多場國際活動,積極為上合組織國家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楊凌方案”;高效開展各類農業涉外培訓,累計為上合組織國家培訓農業官員及技術人才2400余人,培養留學生300余名,對外交流合作規模與質量實現雙提升。
2019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與白俄羅斯國立農業科學院聯合建設中白農業科技示范園。示范園先后引進小麥、大豆、蕎麥等農作物新品種120個。其中,中白雙方聯合選育的小麥新品種“西農198”優質、抗病、高產,已進入白俄羅斯小麥品種適應性評價程序。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馮佰利介紹,目前,8個小麥新品系表現良好。今年還將在白俄羅斯國立農業科學院的試驗田種植,通過與當地品種雜交,培育適宜當地氣候條件的優質小麥新品種。
如今,楊凌以合促產,國際農業產能合作體系初步構建,目前已建設10個境外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先后派出73批次190余名專家,完成了小麥、玉米等13大類115個優良品種的試驗與推廣,楊凌“科技種”在國際農田茁壯發芽,為示范區“走出去”搭建了橋梁。
在培訓與交流領域,楊凌已累計培訓上合組織國家農業官員及技術人才2400余人,培養留學生300余名。上合農業基地構建“線上+線下”培訓平臺,開展120余期培訓,4.2萬人次在線學習,形成“理論+實訓+產業對接”培養模式。
依托自貿區、綜保區政策,楊凌構建跨境農產品供應鏈體系,向10余個國家出口獼猴桃、藍莓等近3000噸鮮果,今年1-4月進出口總額達4.7億元。
科技賦能鄉村 產業提質農民增收
如今的楊凌,以科技賦能鄉村產業提質增效,通過新品種、新技術推廣,助力越來越多的地方探索致富新路。
走進寧夏隆德中藥材種植基地,這里依托楊凌技術支撐的中藥材種植產業如今發展勢頭正盛,在隆德葆易圣公司的帶動下,周邊農戶發展超5500畝中藥材種植規模,農戶劉國軍不僅自己種植著15畝中藥材,同時還在基地務工,年增收4萬元。
多年來,公司還成為楊凌農高會“鐵粉”,每年都會如約趕赴楊凌參展參會。“通過農高會平臺現已發展客戶28家,累計銷售額超8000萬元,參加農高會已成公司每年的‘必修課’。”公司質量負責人鮑小杰介紹。
陜西鳳縣的林麝養殖產業則彰顯科技提質增效的力量。在陜西農林職業技術大學專家團隊指導下,林麝季節性疾病發生率從40%降至20%,繁殖雙胎率從50%提升至80%。養殖戶陳衛養殖20只林麝年收益達30多萬元,一對林麝年增收6.5萬余元;100頭母麝規模的養殖場,僅雙胎帶來的年凈增產值就達90-120萬元。
從“藥材種植”到“林麝養殖”,從“蘋果栽培”到“雜糧推廣”……,楊凌通過持續強化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大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培育壯大主導產業、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用“科技之筆”在鄉村繪制一幅鄉村“振興圖”。
28年來,一代代科研工作者扎根田間,推動農作物新品種從實驗室走向大地,讓智能灌溉、綠色防控等技術落地生根,實現了從“阡陌農田”到現代農業創新高地的蝶變,為農業現代化提供了可復制的“楊凌答卷”。
文章轉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必刪
聯系我們
全國服務熱線
18380160036
公司:成都本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匯源智能產業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