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墾“兩大行動”進行時|發展水肥一體化,農墾貢獻了哪些方案?
日期:2025-08-13 09:22:26
艷陽高照,寧夏農墾集團簡泉農場的苜蓿田卻是一片綠意盎然。田塊一邊的土壤被挖開了一條溝,淺埋于地表以下的滴灌帶——埋深15厘米至20厘米,既符合苜蓿多年生、一年多收的生長特點,又不會影響各類農機作業,還能將水分和肥料精準輸送到苜蓿根部。通過安裝尾水管和排水閥,有效破解了地埋式滴灌帶容易堵塞的問題。
寧夏農墾前進農場鹽堿地占耕地的比重達68.4%。記者走進農場的鹽堿地里,一人多高的玉米舒展著綠油油的葉子。從沙盤里能一窺其中的“奧秘”——地面上灌溉的支管、鋪設的滴灌帶,電動球閥、電動蝶閥,以及地下排水吸水的暗管、排水的主管等一目了然,生動展現著節水控鹽技術、設施在前進農場鹽堿地改良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布設在田間的傳感器實時捕捉墑情、氣象、蟲情等多種數據,結合玉米全生育期需水需肥規律,靈武農場的水肥一體化智慧管理平臺自動生成灌溉決策,遠程操控閥門實現精準供水。寧夏農墾暖泉農場下屬的賀蘭山生物肥料公司推出的清液型液體肥,農戶從公司買回家直接就可施用到水肥一體化系統中,不需要自己在田頭配料、攪拌、溶解,大大降低了小農戶使用門檻,充分展現農墾的示范帶動作用。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進水肥一體化,促進大面積增產”。農墾作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主力軍”,在引進和推廣先進的水肥一體化農業技術和裝備、加強相關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等方面走在全國前列。近日,農業農村部農墾局在寧夏回族自治區舉辦農墾“田間日”活動,開展農墾水肥一體化技術觀摩培訓。寧夏農墾在水肥一體化上的各種探索,令與會者大開眼界。借著“田間日”活動和培訓班的契機,行業專家學者、農墾管理部門和農場代表齊聚一堂,交流各地的好經驗好做法,推動水肥一體化技術措施再落實再落細。
有效帶動單產提升
我國水肥一體化技術大面積推廣應用,與農墾有著“不解之緣”。1996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從國外引進成套滴灌設備,創造了具有兵團特色的“膜下滴灌”技術。如今,憑借較高的土地規模化經營水平,統一的作物布局、技術規程、技術防控等,農墾在水肥一體化技術大面積推廣方面具備著獨特的優勢。在“田間日”活動上,各地農墾代表紛紛展示他們在推進水肥一體化技術應用方面的進展。
“寧夏地處西北干旱半干旱區,‘十年九旱、靠天吃飯’曾是農業發展的痛點。我們在墾區大力推廣智能灌溉控制系統、墑情監測、精準施肥裝備,構建了覆蓋主要作物的智慧水肥管理網絡,在實踐中凝練形成20余項技術規程與地方標準。”寧夏農墾集團相關領導說。截至目前,寧夏農墾高效節水灌溉面積達41.94萬畝,占耕地面積56.6%,取得“三省三增一減”(省水、省肥、省工,增地、增產、增效,減少農業面源污染)的效果。
以簡泉農場為例,水肥一體化技術使得人們可在缺水的春季、冬季利用蓄水池給苜蓿供水;收割后及時滴灌可使苜蓿返青期提前;地埋滴灌還能減少水分蒸發,抑制鹽分集聚。相比于傳統大水漫灌,達產期苜蓿平均單產提升1.32噸,畝純收入達1800元。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八師在石河子總場蘑菇湖基地開展了水肥一體化、小流量滴灌帶、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等膜下滴灌技術的創新,取得了驕人的成績。”石河子總場蘑菇湖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基地負責人馬占東介紹。
甘肅農墾黃羊河集團企業管理部部長張廷彥說:“黃羊河集團的馬鈴薯水肥一體化技術包括基于土壤檢測的精準施肥、以小流量滴灌為核心的精準灌溉、以壓力平衡為核心的田間精細化管理,以及落實以品質管理為核心的農藝技術規范。較大水漫灌節水50%以上,通過實施少量多次精準施肥,肥料利用率提高20%以上。近5年加工型馬鈴薯平均畝產4.04噸,畝利潤2000元以上。”
呼倫貝爾農墾集團農牧管理部副主管董文斌介紹,2024年,呼倫貝爾農墾集團與尹飛虎院士團隊合作,在哈達圖農牧場開展油菜、甜菜滴灌水肥一體化單產提升示范,成功將油菜畝產量從110公斤提高到210公斤,甜菜畝產量從2.5噸提高到3.5噸,畝均效益提升300元以上。
“經過持續探索,北大荒齊齊哈爾分公司形成寒地旱作區特有的‘無膜淺埋+智能管控’技術體系,并發布玉米無膜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種植技術、大豆無膜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種植技術2項技術標準。2025年推廣面積26萬畝,實現年增產0.75億斤糧食產能。”查哈陽農場副總經理李楊子介紹。
與會專家表示,在提升單產的同時,應用水肥一體化技術還能實現一系列綜合效益:節藥、節肥,傳統種植方式難以利用的沙地、荒地、鹽堿地、坡耕地等也變成能種糧產糧的土地;面對干旱、低溫,以及強降雨等氣候災害時,在減損增產方面也發揮重要作用。
新模式賦能技術推廣
怎樣從建立工程技術體系,構建設備及產品屬地化產業體系,完善技術服務體系等三方面入手,建立適宜當地的水肥一體化技術體系?水肥一體化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水源、首部樞紐、輸配水管網和滴灌帶(管),都有哪些形式的產品,各自又有哪些優缺點?田間灌排系統要怎樣規劃布局?農田減排控污技術路徑是什么樣的?……圍繞水肥一體化技術的方方面面,與會專家和墾區代表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經驗。
隨著農墾系統深入推進“兩大行動”,先進適用生產技術模式廣泛推廣,品種、技術及裝備集成融合程度進一步提高,良田良種良機良法深度融合,一些區域化綜合技術模式應運而生,水肥一體化技術就是近年來農墾大力推廣的20項高產高效技術之一,并取得了明顯成效。
在“田間日”活動上,中國農墾經濟發展中心正式發布農墾主要作物水肥一體化綠色高產高效技術模式26個,涉及13個墾區、馬鈴薯、油菜、棉花等16種農作物。
來自河北農墾、吉林農墾、黑龍江西部墾區、寧夏農墾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5個玉米水肥一體化技術模式,主要圍繞玉米水肥一體噴灌、無膜淺埋滴灌、信息化自動化調控等關鍵技術組織實施,在適用區域有效促進玉米節水20%左右,化肥減量最高能達到30%,增產20%左右,畝均增收最高能達到400元。
來自內蒙古呼倫貝爾農墾、陜西農墾、新疆農墾、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4個小麥水肥一體化技術模式,主要圍繞小麥滴灌水肥一體化、管理精細化、控制智能化等關鍵技術組織實施,實現多次施肥,減緩早衰、延長灌漿期,有效促進當地小麥畝均增產最高達到40%,水肥利用率提高10%至15%,畝均增收最高能達到200元。
來自吉林農墾、大興安嶺農墾的大豆水肥一體化技術模式主要圍繞微灌施肥技術、無人機航拍建模、三級管網布局、智能灌溉系統等關鍵技術組織實施,能夠有效促進畝均增產20%左右,增收150元以上。
“這26個模式圍繞集成推廣應用水肥一體化技術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集中展現了水肥一體化前期準備、工程建設、系統運行管理、農藝配套、節本增效等方面的突出成效,反映了農墾系統先進農業技術的最新成果。”中國農墾經濟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
發揮農墾示范帶動作用
“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是發揮農墾現代農業示范帶動作用的有力抓手。”在“田間日”活動上,農業農村部農墾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農墾系統要一馬當先、勇于開拓,在創新、應用、模式上走在前,為技術推廣積累經驗、提供樣板。
與會專家表示,針對不同地區、不同作物“因地制宜”,方能將水肥一體化技術轉化為節水增效的實際成果。
根據氣候條件、土壤條件、灌溉條件和作物品種等,合理選擇設備:水源水質較差,就需要配備多級過濾器;干旱、水資源匱乏的地區,要減少水分蒸發和滲漏。對于大面積灌溉,可選用管徑較大的PVC或PE管道;在地形復雜的地區,要考慮管道的柔韌性和抗壓性。同時,要根據不同作物科學把握灌溉時間、次數和施肥量,確保技術效能充分發揮。以玉米為例,東北墾區種植玉米要側重淺埋滴灌與全生育期精準水肥,西北內陸及黃河沿岸墾區要突出膜下滴灌與中后期水肥供給,華北黃淮墾區結合降水測墑補灌,適時晚收。
以智能水肥一體化技術為重點,推進技術持續升級。加快傳感器網絡與物聯網技術深度整合,構建覆蓋全域的生產感知體系。深化人工智能、大數據算法應用,建立適配不同作物、不同區域的動態水肥管理方案。突破水肥精準調控、定向輸送等關鍵技術瓶頸,推動裝備向高效化、輕量化、智能化升級。
“農墾系統聚焦重點作物和關鍵環節,以更高站位、更實舉措、更嚴要求深入推進水肥一體化技術,在更多領域創新發展、更大范圍示范引領、更大程度發揮作用,切實推動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農業農村部農墾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各墾區要加強墾區間及與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建設涵蓋設備選型、系統設計、安裝施工、運行管理的農墾水肥一體化技術標準,帶動技術轉型升級。積極開展“農墾社會化服務+地方”行動,通過設施共建、技術輸出、設備共享等方式,帶動周邊地區應用水肥一體化技術,進一步發揮農墾示范引領作用。
文章轉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必刪
聯系我們
全國服務熱線
18380160036
公司:成都本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匯源智能產業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