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扎賚特旗:以社會化服務為筆 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
日期:2025-08-15 09:22:10
作為國家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和產糧大縣,內蒙古扎賚特旗近年來始終將農業社會化服務作為聯結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關鍵紐帶,通過培育服務主體、創新經營模式、深化利益聯結,讓社會化服務組織成為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推動鄉村振興的“主力軍”。如今,這片黑土地上正譜寫著農業現代化的生動篇章。
多元主體織密服務網絡 技術賦能夯實發展根基
走進扎賚特旗好力保鎮,春耕時節的田間地頭一派忙碌景象。扎賚特旗安保農牧業專業合作社的農機手們正操作著大型播種機穿梭作業,為周邊農戶提供代耕代種服務。這樣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全旗已有465家,連同642家備案農牧民合作社、1132家家庭農場,共同構成了覆蓋全旗的服務網絡。
在農資供應環節,五家供銷社的“惠民牌”打得響亮。“每噸化肥比市場價低200-300元,還承諾‘漲價不漲、降價隨降’,十年下來幫我們省了1000多萬元農資成本。”當地種植戶算起賬來喜上眉梢。該供銷社不僅提供平價農資配送,更構建起“農資直供、土地托管、測土配方、農機服務”等十大服務體系,輻射3省9旗縣的9000多農牧民。
為提升服務規范化水平,旗農牧和科技局常態化開展業務培訓,從服務合同規范到監測設備操作,從補貼政策解讀到質量監督流程,全方位提升服務組織的專業能力。“培訓讓我們明白了怎么把服務做得更細、更實,農戶更滿意了。”參加培訓的合作社負責人說。
創新模式激活土地潛力 利益聯結拓寬增收渠道
“以前自家幾畝地零散種植,成本高、效益低,現在交給合作社‘代耕代種’,省心又賺錢。”好力保鎮脫貧戶王大爺算起了增收賬,他家的6畝地由合作社全程托管,不僅不用自己操心,每年還能多收入近500元。目前,好力保鎮已有387戶農戶享受“耕、種、防、收、儲、銷”一體化服務,服務面積達3.14萬畝,其中198戶脫貧戶的1136畝地通過社會化服務實現穩定增收。
在五家子村,“支部+合作社”模式讓土地煥發新活力。村黨支部牽頭成立合作社,推行“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2024年實現“一戶一田”整治后,機械化作業效率大幅提升。合作社提供的“田保姆”套餐服務,涵蓋從種到收的全流程,通過統一供種、科學管理,不僅每畝地節本增效200元以上,還讓村民當起“甩手掌柜”。五年來,合作社累計分紅320萬元,部分農戶單戶分紅達2.8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從2023年的2.4萬元增長至2024年的2.6萬元。
“統種共富”“統養共富”試點更讓發展紅利惠及更多群眾。好力保鎮五道河子村集中1.6萬畝土地發展優勢產業,努文木仁鄉中心村通過土地入股帶動村民增收,巴達爾胡鎮烏都岱嘎查的肉牛集中繁育基地,在保護草原生態的同時讓養殖戶分享產業收益。44家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其中國家級1家、自治區級14家)則引領產業鏈延伸,讓更多農戶融入現代農業發展體系。
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雙提升 鄉村振興底色更亮
在推動產業發展的同時,扎賚特旗始終堅守生態紅線。五家子村推廣的淺埋滴灌技術覆蓋1.2萬畝耕地,水資源利用率提高40%,年節水30萬立方米;測土配方施肥讓化肥用量減少15%,農藥殘留全部達標,“稻漁共生”“豆麥輪作”等模式讓這里成為“自治區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
社會化服務的深入推進,更密切了干群關系,增強了村集體凝聚力。五家子村黨支部榮獲“內蒙古自治區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村支書劉利有獲評“全國農業農村勞動模范”;五家戶供銷社成為國家級示范社,領辦23個專業合作社,其負責人王春鳳的先進事跡廣為流傳。如今的扎賚特旗,不僅農業社會化服務面積達105萬畝,更通過勞動力轉移就業、產業融合發展,讓鄉村更具活力。
展望未來,扎賚特旗正規劃著更廣闊的藍圖:延伸產業鏈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推廣無人機飛防、智能灌溉等“普惠技術”,3年內實現30萬畝淺埋滴灌覆蓋;持續聚焦脫貧戶、監測戶,確保每戶年增收不低于3000元;培育50家骨干服務組織,將服務從糧油作物拓展到肉牛、黑木耳等特色產業。
從田間地頭的精細服務到產業鏈上的協同發展,扎賚特旗以農業社會化服務為“橋”和“船”,正帶領小農戶穩步駛向現代農業的廣闊海洋,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書寫著更加精彩的篇章。
文章轉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必刪
聯系我們
全國服務熱線
18380160036
公司:成都本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匯源智能產業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