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田疇氣象新——新疆吉木薩爾縣高質量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探訪
日期:2025-08-25 09:42:00
近年來,新疆吉木薩爾縣積極響應國家關于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號召,因地制宜,通過一系列創新舉措和扎實工作,持續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力度,提高水土資源利用效率,強化智慧農業技術創新,從而全面提升耕地質量、增強糧食生產能力,實現了項目區糧食產能提高20%以上,灌溉用水節約20%-30%。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實施得到了廣大種植戶的好評。
區分灌區,項目因地勢制宜
吉木薩爾縣地勢南高北低,南部為高山雪嶺,中部為平原,北部為沙漠。在高標準農田建設過程中,項目充分考慮山區與平原不同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條件。山區耕地面積相對較小且較為分散,農田建設注重水利設施配套,修建加壓池,將水送達山區農田之中。針對山區坡度較大的特點,施工方根據順坡、逆坡來調整出水樁的間距以保證水的順利輸送。平原地區地勢平坦,利于規模化種植,重點推進土地平整、大型灌溉設施建設以及田間道路優化,為機械化作業和規模化經營創造條件。
吉木薩爾縣內存在井灌區、河灌區、井河混灌區三種灌區類型。在井灌區和井河混灌區的項目實施過程中,著重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并配套建設智能化的灌溉控制系統,根據土壤墑情和作物需水規律精準灌溉,實現水資源的高效利用;同時,加強對地下水的監測與管理,防止過度開采。河灌區主要對現有灌溉渠道進行防滲處理,減少輸水過程中的滲漏損失。
在井河混灌區的二工鎮頭工街西村,建設全硬化沉沙池,用東大龍口河水加壓灌溉農田減少損耗。同時,優化渠系布局,合理設置分水口,保障灌溉用水公平分配。慶陽湖鄉雙河村,則靈活調配水資源,在河流豐水期利用河水灌溉,枯水期啟用井水補充,確保農田灌溉用水穩定。
除了因灌區施策外,吉木薩爾縣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還注重因地施策。北庭鎮西上湖村有3200畝的鹽堿地,影響農作物生長。為此,村民們自發進行鹽堿地改良,采取物理手段、化學藥劑和牛羊糞等有機肥相結合的改良措施。物理手段方面,通過平整土地、深松深耕、上灌下排、秸稈還田等方式,改善土壤結構。化學藥劑上,合理施用土壤改良劑,如腐殖酸,調節土壤酸堿度,降低土壤鹽堿含量。有機肥則利用牛羊糞進行中和鹽堿,雖成本高,但效果立竿見影且無副作用。經過改良,部分鹽堿地實現了有效利用,種植上了油葵、小麥等農作物,擴大了耕地面積,提高了糧食產量。
高效節水,克服缺水縣資源短板
高標準農田建設帶來的變化,群眾看在眼里、喜在心頭。7月17日,二工鎮頭工街西村余家村小組的管水員王世軍說:“我管水管了十幾年了,管著400畝的河灌地,500畝的井灌地。以前澆水是大水漫灌,費時費力不說,還浪費水,現在修了滴灌管道,一個人就能輕松管理上百畝地,再也不用守著看水了,還能調節每塊地的用水量,保證每塊地都能有收成。”
隨著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推進,土地質量和生產條件顯著改善,土地流轉費用也隨之提高。老臺鄉老臺村村民楊志全有24畝地,已流轉多年。建成高標準農田后,因為土地效益提高了,流轉費也跟著上漲,從2022年之前的每畝300元,漲到了每畝1000元。流轉土地后,楊志全搞起了畜牧養殖,增加了額外的收入。老臺村村民齊秀全把自己的地以1340元的流轉費流轉給了其他種植戶。“不種地了,就可以出去打工,流轉費加工資,收入還能提高不少。”齊秀全說。
通過整合村集體土地資源,進行統一規劃和建設,提升農田質量,進而提高農田流轉費用,將高標準農田對外流轉,增加了村集體的土地流轉收入。
在吉木薩爾縣,多數行政村都有一定量的集體土地。集體土地的流轉費各不相同,過去,高的每畝上千元,低的每畝僅200元。高標準農田建成后,村集體土地的流轉,也成了許多村增加村集體收入的一條新路徑。
高標準農田讓當地的土地實現了適度規模化經營,土地價值越來越高。老臺鄉老臺村村民胡希賢以990元每畝的價格整村流轉了4230畝土地,其中1010畝種植小麥,3220畝種植效益更好的棉花。在老臺鄉,過去也有人嘗試種植棉花,但總因為灌溉不足而造成減產。胡希賢的這次大膽嘗試,在吉木薩爾縣還是首次。如果產量能有保障,當地的土地效益將直追棉花產區,為其他村民帶了頭打了樣。
隨著農業技術發展,作物產量得到大幅提升,泉子街鎮公圣村土豆種植大戶蔡保軍的120畝農田,在改造成高標準農田之前,畝產一般2噸多,最多3噸。改造后,畝產一下子達到了4噸。高標準農田的建設讓水資源的利用效率顯著提升。蔡保軍的地改造之前一年只能澆兩次水,改造之后可以澆3-4次,澆水次數多了水費反而減少了。
智慧升級,探索農業無限可能
在位于慶陽湖鄉二工梁村的吉木薩爾縣數字化綜合服務中心里,慧爾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上清晰地顯示著慶陽湖鄉的高標準農田數字化灌溉的相應信息,設備型號、覆蓋面積、地址、施肥記錄等,屏幕上一個個點位十分清晰明了,動動手指就能知道農田的具體情況。在截至2024年已建成的13.87萬畝高標準農田中,已經安裝224套施肥系統,覆蓋四個平原鄉鎮。現在的施肥系統,還可以實時監測土壤墑情、苗情、蟲情以及氣象,功能齊全,數據可靠。
在慶陽湖鄉雙河村,大片的麥田已經完成了機收。種植戶李國鵬說:“現在種地特別省事,只需打開手機上的APP,輕輕一點,就能知道哪塊地需要施肥打藥,哪塊地需要澆水灌溉,省時省力還省成本。”通過安裝土壤墑情監測設備、氣象監測站、智能灌溉系統等,實現了對農田環境和作物生長狀況的實時監測與精準調控。根據監測數據,系統自動分析作物需水需肥情況,精準實施灌溉和施肥,避免了資源浪費,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和農產品質量。
在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實施過程中,采用以工代賑方式,優先吸納當地農村勞動力參與工程建設。這不僅加快了項目建設進度,還為農民提供了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增加了農民收入。在吉木薩爾縣的高標準農田建設中,施工方會花費500萬元的項目經費在工人工錢和機械租賃上。招工會優先面向當地,吸納當地農民參與施工,農民通過參與項目建設可以獲得可觀的收入。農民在參與建設過程中,也學習到了一定的工程建設技能,提升了自身素質,為后續參與鄉村建設和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高標準農田建設過程中,干部與群眾密切配合,形成了和諧的干群關系。干部深入基層,了解群眾需求,積極宣傳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政策和益處。在項目規劃、實施過程中,充分征求群眾意見,讓群眾參與決策,保障了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群眾則積極支持項目建設,主動配合土地流轉、地上附著物清理等工作,為項目順利推進創造了良好條件。老臺鄉老臺村村民胡希賢提出的關于地排、出水樁距離、主管與分管距離等意見皆被采納,灌溉系統從2022年建成直到現在都運行良好。干群一心,共同為建設高標準農田、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實現鄉村振興而努力。
吉木薩爾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季強說,自2019年以來,吉木薩爾縣先后爭取項目資金3.6億元,實施高標準(高效節水)項目26個,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21.87萬畝。在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實施中,緊緊依托本地耕地資源、水資源分布等實際,先后編制高標準農田2021-2030年和永久性基本農田建設兩個規劃,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全力加快新建和改造提升工程,力爭到2028年實現高標準農田建設全覆蓋,滿足現代農業發展需求。
文章轉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必刪
聯系我們
全國服務熱線
18380160036
公司:成都本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匯源智能產業園